鲸鱼的树洞

高中生物中出现的生物学史

发布于

编辑于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出现了一些生物学史相关内容,分布在书本的各个角落。当你觉得这些内容不会考的时候它们就会考,当你觉得这些内容会考的时候它们就不会考。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有空的时候复习一下吧。这篇文章收录了所有课本中出现的内容,按照它们在课本中出现的顺序排序。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植物学家)和施旺(动物学家)建立,后人根据他们分别在 1838 年和 1839 年发表的研究结果,综合为以下几个要点: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1. 修正: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34 年,比利时的萨维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

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木栓组织的“小室”命名为细胞,他观察到的是死细胞

17 世纪,荷兰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18 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提出,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这启发了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并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个断言至今未被推翻。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美国的克劳德摸索出差速离心法。

德迪夫发现溶酶体。

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 世纪末,欧文顿实验发现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并据此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 ─ 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并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暗 ─ 亮 ─ 暗三层结构,提出了蛋白质 ─ 脂质 ─ 蛋白质三层静态结构。

1970 年,科学家用红色荧光染料和绿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细胞和小鼠细胞并进行细胞融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 年,格桑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研究

1988 年,美国的阿格雷分离出水分子通道蛋白。

1998 年,美国的麦金农测出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77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放到金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取出来后发现肉消失了。(鹰:?)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取出酿酒的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1. 「生物学史」相对不重要,高考前复习时间紧张,没有时间更新内容;
  2. 现在我已经高考完了,生物书也都不在身边了;
  3. 我是最后一届使用老教材的学生,下一届已经更换教材,我不知道教材的改动有多大。

决定无限期搁置这篇文章的更新。如果你愿意维护这篇文章,可以与我联系。